• <var id="3wvjm"></var>
    <span id="3wvjm"></span>
  • <tbody id="3wvjm"><track id="3wvjm"></track></tbody>
  • <th id="3wvjm"></th>
    <th id="3wvjm"></th>

    <tbody id="3wvjm"></tbody>
    搜索 海報新聞 融媒體矩陣
    • 山東手機報

    • 海報新聞

    • 大眾網官方微信

    • 大眾網官方微博

    • 抖音

    • 人民號

    • 全國黨媒平臺

    • 央視頻

    • 百家號

    • 快手

    • 頭條號

    • 嗶哩嗶哩

    首頁 >新聞 >社會新聞

    人間丨“靈魂擺渡”20年,他把200多位臺灣老兵骨灰送回家

    2023

    / 11/15
    來源:

    海報新聞

    作者:

    張珈瑋 張穩

    手機查看

     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張穩 張珈瑋 青島報道

      時隔75年,陳有謙終于回家了。

      “陳爺爺,到青島了,你的兒子,你的孫子,都在這等你呢,接你回家!”11月11日15時25分許,山東航空SC4782次航班降落在膠東國際機場,劉德文背著山東去臺老兵陳有謙的骨灰走下飛機。

      這一趟,劉德文照舊買了兩張機票,一張給自己,一張安放陳有謙的骨灰。

    11月11日,劉德文帶著老兵的骨灰抵達膠東國際機場

      約半小時后,57歲的劉德文和他那個熟悉的紅色背包出現在膠東國際機場大廳。劉德文護胸前的紅色背包里,裝著闊別故土75年的山東籍老兵陳有謙的骨灰盒。

      縫補過多次的紅色背包,20年來陪伴劉德文無數次往返海峽兩岸、走遍二十余個省份。被人們稱為“靈魂擺渡人”的他,是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祥和里的里長(相當于大陸的居委會主任),自2003年起,劉德文用這個背包護送了200多位已故老兵的骨灰回到故鄉安葬。

    劉德文送老兵骨灰回鄉途中

      1948年離開大陸去臺灣時,陳有謙年方34歲。陳有謙離開時他尚在襁褓中的小兒子,如今已是行動不便的古稀老人。早早來到機場等候的他,在親人的攙扶下從輪椅上站起來,雙膝跪地,顫顫巍巍地接過了父親的骨灰盒。

      “爸爸,我來接你回家?!边@是他第一次喊“爸爸”,短短幾個字,跨越了七十余年,1800公里,也跨越了海峽兩岸、生死之間。

      這一幕,劉德文太熟悉不過了。最多時,他曾一年在臺灣和大陸之間往返29趟。二十年來,這樣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重逢故事,在劉德文的堅持下不停上演。

    陳先生雙膝跪地,接過父親的骨灰

      11月12日,陳有謙和妻子的骨灰被并排安放進青島即墨某公墓的一座墓穴?!盃敔?,和奶奶團圓了!”漂泊75年后,老人終于葉落歸根、魂歸故土。像以往一樣,劉德文仔細擦拭陳有謙的墓碑,低聲和他說了好一會兒話,久久不愿離去。

      此前,因為疫情原因,劉德文送老兵骨灰回大陸安葬的行程中斷了三年,但他的尋找工作一直沒有間斷過。三年間,他又找到了30多位老兵的骨灰。今年以來,劉德文多次往返兩岸,已送了15位老兵骨灰回到家鄉安葬,而且仍在繼續。

      “歸來吧,歸來喲,浪跡天涯的游子;歸來吧,歸來喲,我已厭倦漂泊……”從貴州到北京,從成都到青島,記者多次現場見證這樣的人間歸途,既感動于團圓時的場景,又感動于劉德文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善念。

    劉德文在亂葬崗尋找老兵骨灰

      奔波于臺灣各地尋找,二十年來,劉德文去過20余座靈骨塔、近200處寺廟、80多個亂葬崗,直面10萬座陵墓。他給那些無人祭掃的老兵墓穴拍照,搜集整理六千多位過世老兵的資料。劉德文說,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,送這些老兵回故鄉,和最親的人葬在一起。

      今年3月29日,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,2003年以來,劉德文先生不辭辛勞、奔走兩岸,足跡遍布大陸20多個省份,先后帶著20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故鄉安葬。他做這些事,生動詮釋了兩岸同胞不分省籍、不分地域,都是一家人。正是這樣的親情義舉,撫慰了老兵的離亂之痛,讓他們如愿魂歸故里。

      二十年,背老兵骨灰回家的劉德文,從青蔥壯年走到了雙鬢斑白,身體早已不似從前硬朗,但仍然堅持初心。問及這件事還能做多久?劉德文一如既往地堅定,“能夠活到80歲,我就背到80歲,只要背得動,就會一直背下去?!彼f,能夠完成老兵們一生的心愿,這是他最開心的事。如果有一天背不動了,他的兒子會接過“擺渡”的槳,和他一起背下去。

    劉德文在亂葬崗尋找老兵骨灰

      少小離家,鄉愁一生,離別故土75年的陳有謙終于葉落歸根、入土為安,而劉德文的“擺渡”之旅還在繼續,他用堅持和善念在兩岸之間搭起了擺渡逝者、聯接今人的橋梁。

      “預計今年年底以前,還要帶8位老兵的骨灰回到自己的家鄉,過了年之后,還有30多位老兵……” 劉德文對記者細數著,“我會一直尋找下去,不會放棄。他們想家,我都看得到,我一定會送他們回家?!?/p>

    劉德文接受海報新聞記者專訪

      以下為海報新聞與劉德文的專訪內容:

      20年送近300位老兵的骨灰回大陸安葬,足跡遍布全國二十余個省市

      海報新聞:您從哪一年開始送老兵骨灰回大陸安葬?迄今為止一共送了多少位老兵的骨灰?

      劉德文:我從2003年的12月開始,搭起送老兵骨灰回大陸的橋梁,迄今為止已經整整二十年了,送了將近300位老兵的骨灰回大陸安葬,葉落歸根。除了西藏、青海、甘肅沒有去過,足跡已經踏遍了二十余個省市。每年都數次往返海峽兩岸,在2019年的時候,送了28位老兵的骨灰回來。

      海報新聞:您為什么會產生送老兵骨灰回家鄉安葬的念頭?

      劉德文:2001年前后,我接觸到我們社區的老兵,在照看老兵的過程中,深深感受到了他們的思鄉之情。特別是每年清明節,這些老兵都會買幾樣祭品,朝著家鄉的方向跪拜。2003年,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兵請我去他家里拜托我說,“里長,可不可以等我死后,把我的骨灰帶回家鄉,葬在我父母親的墳前,讓我跟我父母親團圓,讓我盡孝道?”就是因為這句話,本著對老兵囑托的承諾,從那時起,我開始送老兵(骨灰)回家。

    劉德文在荒廢的墓地中收集老兵信息

      海報新聞:您第一次送老兵的骨灰回大陸是什么時候?

      劉德文:那是2003年的12月底,因為春節快到了,我想趕在春節前帶他回家,跟自己的家人、父母親團圓。這位老兵是湖南常德桃源縣人,當時我是從臺灣高雄乘坐飛機轉到香港,然后轉到長沙,在長沙坐綠皮火車到常德,從常德坐中巴車到桃源縣,來回好幾天的時間。我至今都印象深刻,把這位老兵送到家鄉的時候,老兵的親妹妹跟我說,“里長,謝謝你把我哥哥帶回來,這就是你的家,記得一定要回來看看我們?!?/p>

      海報新聞:您所在的社區現在還有多少這樣的老兵?這些老兵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?

      劉德文:我所在的社區,最多的時候住了3800多位赴臺老兵,現在還剩不到20位了,最年輕的97歲,最年長的102歲,我最多的時候一年參加了120多場葬禮。這些老兵都是我的親人,我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父親去對待。他們在生活里遇到什么困難,一定是先打電話來找我。有一位100歲的老兵,在臨終的前一天,打電話讓我到醫院,就是為了要跟我說,“里長,謝謝你照顧我十幾年,你是我最親的親人?!甭牭揭晃话贇q老兵講這樣的話,我真的是感觸頗深,能夠得到這樣一位老兵的認同和肯定,把我當作親人甚至兒子,我自己也非常高興。

      海報新聞:為什么會選擇辭去銀行的高薪工作,全職為老兵服務?

      海報新聞:社區的老兵生個病、住個院,大大小小的事,都很依賴我,自從2003年我開始送老兵骨灰回鄉之后,社區的老兵都來找我,一直在外面跑,真的是沒辦法兼顧工作。我覺得這樣對于工作是一種不尊重,所以在2005年就辭掉了銀行的工作。辭職時女兒六歲,兒子四個月大,我是家里面的頂梁柱,整個家庭的生活支出壓力變得非常大。但我看到這些老兵想家想得都掉眼淚的時候,我覺得應該辭掉工作,來圓更多老兵的心愿。既然他們信任我,這就是我跟老兵的約定。

    今年4月18日,劉德文仔細地擦拭老兵的墓碑

      二十年找了80多個亂葬崗、近200處寺廟,直面10萬座陵墓

      海報新聞:當時,您的妻子和家人理解嗎?他們是什么時候開始支持的?

      劉德文:剛開始肯定不理解,經常吵架,最后實在沒有辦法了,我就讓妻子跟我去送了一趟老兵的骨灰。那是一位山東萊陽籍老兵,我拉著行李,身前背著老兵的骨灰,從青島流亭機場坐大巴到市區,然后坐汽車到萊陽。距離村口還有50米的時候,一個90歲的老人看到我們直接就跪下了,連續跪了三次,他說是為了迎接自己的哥哥,也是為了感謝我圓了他們三代人的心愿。我們真的是好感動,我回頭看到妻子也在掉眼淚。從那以后,我妻子就說,讓我繼續做這件事,孩子她來養。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父母親,知道我辭掉銀行工作后,一直在背后支持我,包括我兒女的教育費用,都是他們在負擔。家人還拿出一些錢,支持我送老兵骨灰回家的工作。

      海報新聞:他們一般是怎么聯系您尋找長輩的骨灰呢?

      劉德文:現在是通過網絡聯系我,以前大部分都是用書信。至今,我已經接到700多封從大陸各地寄給我的書信,我都會立刻給他們回信,要是信中留了電話號碼,我就會打電話,直接跟他們說我會竭盡所能來幫助他們。這是一句承諾,再怎么辛苦我都會完成。20年的時間,已經有將近快2000人聯系我幫忙尋親了。

    劉德文在亂葬崗中尋找老兵骨灰

      海報新聞:尋找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哪些困難?

      劉德文: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。有很多老兵的骨灰在私人的骨灰樓或者在寺廟,還有蠻多是土葬的,已經變成了亂葬崗,雜草叢生,也有很多老兵到臺灣以后改了名字,不是說一次兩次就能找得到,最多一次來回跑了6000多公里。這些年,我去過20座靈骨塔、近200處寺廟、80多個亂葬崗,直面過10萬座陵墓。2016年在亂葬崗尋找的時候,我還摔斷了兩根肋骨,住了7天院。

      海報新聞:既然這么困難、如此危險,你中間有想過放棄嗎?

      劉德文:從來沒有想過放棄。

      海報新聞:每次送老兵骨灰回大陸安葬,您都會買兩張機票、開標間,為什么會這么做?

      劉德文:這是尊重,因為這些長輩的靈魂是有生命的,我們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把他們帶回來。我的背包也一直沒有換過,已經有200多位老兵通過我的背包背回來。這承載了我對老兵的感情,我很珍惜,這個書包以后是我留給兒女的傳家寶,讓他們知道什么是用金錢買不到的、最有意義的事。

      海報新聞:因為疫情,您有三年的時間沒來過大陸,但這三年您也一直沒閑著是嗎?

      劉德文:這三年我也一直在臺灣尋找,從南到北,又找到了30多位老兵的骨灰。到今天為止,今年一共送了15位老兵的骨灰回來,接下來還有30多位老兵的骨灰要送回來。

    劉德文抱著老兵骨灰去陵園安葬

      只要背得動就會一直背下去,背不動了兒子會接過“擺渡”的槳

      海報新聞:您今年已經57歲了,雙鬢都斑白了,您覺得這件事自己還能做多久?

      劉德文:能夠活到80歲,我就背到80歲,只要背得動,就會一直背下去。能夠完成他們一生的心愿,這是我最開心的事。如果有一天背不動了,兒子會接過“擺渡”的槳,和我一起背下去。

      海報新聞:外界稱您為“靈魂擺渡人”,您怎么看待這個稱呼?

      劉德文:感謝大家對我的認同、支持和肯定。背一位長者(的骨灰)回家,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,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。能夠受到這么多人的肯定和認同,我當然是很開心的。

      海報新聞:你怎么看待網絡上一些負面的聲音?

      劉德文:一件事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認同,不要讓這些對我們產生影響。只要把我們心里想要做的事堅持做下去就好,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,只要我們認為是在做好事,問心無愧,用一顆歡喜的心去做這件事,遇到困難甘愿去承受就好了。唯一的壓力就是,我看到老兵的兒女年紀越來越大了,就希望在他們兒女還健在的時候,找到他們,讓他們落葉歸根。

    今年4月17日,劉德文將唐毅奇老人的骨灰送到其家屬手中

      海報新聞:送回200多位老兵的骨灰,您最感動的是哪一次?最困難的又是哪一次?

      劉德文:其實送每一位老兵(骨灰)回家的過程,都讓我們感動。遇到困難的就很多了,有一位安徽籍的老兵,我們在墓地找了一年半,里面有將近10萬塊墓碑,終于在去年被我找到了。還有一位老兵,當時他的孫子到臺灣來,和我一起到山里面找了半天沒找到,后來我繼續堅持去找,直到第二年的3月26號終于找到了。

      海報新聞:您怎么形容送老兵骨灰回老家安葬的這20年?

      劉德文:這20年,雖有很多苦,但苦中也有很多甜,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言語去表達。這些年來,我雖然在物質享受上不如別人,但是我覺得,我的內心比許多人更富有,背“老兵”回家是一件快樂的事。從正值壯年到現在已經雙鬢斑白,我從來沒有后悔過這20年來走過的路。至今,每逢節假日或是臺灣有地震、臺風,大陸這邊的“親人”都會打電話來關心我,這是用金錢沒有辦法買到的,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系,但是我們比親人更親。

    劉德文

      海報新聞:這些年來,您一直在幫別人圓夢,您自己最大的愿望是什么?

      劉德文:我心中最大的愿望,就是希望能夠讓更多在臺灣的老兵回家團圓。

      海報新聞:接下來的計劃和安排?

      劉德文:繼續送老兵(骨灰)回家。今年還有八位要送,過了年后還有30多位老兵的骨灰要送回去。我會一直尋找下去,不會放棄。

    責編:付興帥

    審核:王磊

    責編:王磊

    相關推薦 換一換